我的乡村振兴故事(十四)

展示真情实感、发掘典型事例、弘扬奉献精神、展现党员风采。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视广西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展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优秀项目、经验做法,引导更多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加快建成珠江、西江经济带核心港口城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城,提供有力舆论支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2022年,贵港市乡村振兴局、贵港市广播电视台在贵港新闻综合广播FM101.9联合推出《我的乡村振兴故事》电台节目,节目围绕实施乡村振兴工作,通过记者访谈、讲述自身经历等形式开展,让乡村振兴故事深入人心,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我的乡村振兴故事》电台节目于2022年3月21日起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分三个时段(7:30-8:30、12:30-13:30、18:00-19:00)首播,周末同一时段重播。

今天《我的乡村振兴故事》为我们开讲的是桂平市垌心乡党委书记 黄秋慧

微信图片_20220718163004.jpg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桂平市垌心乡党委书记黄秋慧。今天,很高兴为大家讲述“我的乡村振兴故事”,请大家随我的声音,一起走进秀美宜人、乡风淳朴的垌心乡。

垌心乡位于桂平市北部,距离城区约35公里,区域面积111.19平方千米,70%以上属于山区。2021年末户籍人口约2.7万人。

垌心乡地处大瑶山余脉,气候温润,邓塘河、罗宜河、与大鹏河汇合而过,从垌心村出境。山林广绿,河水悠悠,世居的汉、壮、瑶等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绘就了垌心独有的美丽画卷。

微信图片_20220718163008.jpg

昨天,脱贫攻坚我们完美收官;今天,乡村振兴我们整装出发。

一是写好山的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1年以来,垌心乡党委政府依托13.8万公顷的广袤山林,通过“党建+”的模式,构建了以党员为主体的多个林下经济合作社,打造了以草香猪、野生香菇、生态竹笋和血李等4个林下特色产业,将山的优势转换为产业振兴的源动力,2021年,垌心乡林下特色经济产值突破550万元,同比增长9%,实现增收的农户210户。 

二是绘好水的画卷。走进桂平大大小小的农贸市场,“罗宜山坑鱼”既是商家的“硬招牌”,更是食客追捧的“硬通货”:好山好水是垌心乡的“金字招牌”,而山泉水生态鱼则是垌心乡好山好水孕育的好产业,以往,限于山区地形限制,养殖户仅能在特定的山坑里进行养殖,产量始终未能实现较大的突破,“山坑鱼”有特色、成品牌而产量和规模却成了瓶颈……

微信图片_20220718163012.jpg

面对上述问题,我通过到自治区咨询水产养殖专家、到专业养殖户养殖一线、召开养殖户座谈会等方式,集思广益,充分谋划。经过详细调研,初步确定了垌心乡星辉种养专业合作社筹建的陆基圆池养殖基地养殖模式是“山坑鱼”规模化养殖的有效模式,该模式通过建设陆基圆池,形成模拟“山坑”,破解了规模养殖的“场地问题”,再引入循环的山泉水,充分保障了“山坑鱼”的品质。说干就干,干就干好,我从土地流转入手,紧锣密鼓到项目一线田间地头为群众宣传答疑解惑,加快排解土地权属纠纷,配套构建由乡农业农村中心、综治中心等部门组成服务协作机制,项目从谋划到实现,仅历时5个月。目前,已初步建设200个圆池,放养了深受市场欢迎的鲈鱼、荷花鲤鱼等品种,预计年产成品鱼600吨,销售收入预计突破1000万元。

三是讲好人的故事。乡村振兴,既要乡亲富“口袋”,更要乡亲富“脑袋”。

我们通过“党建+支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等章程和制度,让党员干部成为传播乡风文明的主力军。此外,各村以评选“文明家庭”为契机,引导更多家庭见贤思齐,以良好的家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 “党建+保障”,整合现有的公共服务资源,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强化全乡党员干部文明乡风传播员的属性,不断提升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不断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通过“党建+治理”,以“万名干部回故乡 助推群众建家乡”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在全乡持续掀起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潮。 

2021年,我乡涌现出自治区“最美基层妇联干部”龙春芬、贵港市“百孝之子”李玉连和桂平市“最美家庭”谢益民等一系列文明典型,乡风文明建设成效初显。

责任担当“在肩上”,推动发展“在路上”,垌心乡广大党员干部正在扣紧产业振兴的扣子,奋力书写垌心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新篇。

微信图片_20220718163016.jpg

(贵港市乡村振兴局)



视听

桂平电台直播间>>进入直播间
工作日10:00~12:00在桂平融媒抖音号、桂平融媒直播间视频直播